首先是設備的便攜性檢測。移動充電樁的重量、體積直接影響其搬運和存放的便利性。檢測時,需精確測量充電樁的長寬高尺寸,判斷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,方便用戶單手拎起或借助簡單工具移動。同時,通過模擬不同使用場景,測試
其在窄空間、臺階等復雜地形下的移動靈活性,如充電樁底部是否配備萬向輪,輪子的轉向、制動性能是否良好。此外,充電樁的收納設計也至關重要,檢測其充電線纜是否易于整理收納,是否有專門的收納槽或纏繞裝置,避免線纜雜亂影響使用和攜帶。
其次是操作便捷性檢測。這涉及到充電樁的人機交互界面是否友好。需檢測充電樁的顯示屏是否清晰、操作按鍵是否靈敏,是否具備簡潔易懂的操作指引,用戶能否快速完成充電參數(shù)設置、充電啟停等操作。同時,評估其與手機 APP 的連接穩(wěn)定性和交互功能,如能否通過手機遠程查看充電樁狀態(tài)、預約充電、支付費用等,實現(xiàn)智能化操作,提升用戶使用便捷性。
再者,充電接口的兼容性和插拔便捷性也不容忽視。檢測充電樁是否適配多種品牌和型號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接口,接口的插拔力度是否適中,能否單手輕松完成插拔操作,且在插拔過程中不會對接口造成損傷。最后,還需考慮充電樁的續(xù)航和補能便捷性,檢測其內置電池容量、充電時長,以及是否支持多種補能方式,如市電充電、太陽能充電等,確保在各種場景下都能及時補充電量,持續(xù)為車輛提供充電服務。
推薦閱讀